养老行业装修设计
品牌机构值得信赖
 
 
养老院资讯
两会热点: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力度
发布时间:2021-03-10 11:07:20
 
 
来源网络


周勇
全国政协委员


加快推动“医康养”一体化模式落地,实现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2020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增加到2.55亿人。民政部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明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主要为“医养结合”“康养结合”“医康结合”三种模式。通过对比就会发现,无论哪种模式,都会导致“医”“康”“养”某一个方面的缺失,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此外,目前已有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普遍面临运行效率低、盈利难等挑战。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20年4月,全市已备案运营682家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平均仅40%至50%,满住机构仅有10%。经营方面,在考虑政府补贴前提下,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仅占4%。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周勇表示,“医康养结合”一体化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创新,可以全面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加速推进医康养结合的发展,代表着养老服务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此,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区域级康养医疗配建设施建设,推动“医康养”一体化养老模式落地,为解决养老服务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一是加强区域配建规划,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医康养结合”的主要内容,是指增加区域级康养医疗配建设施,打造以“康养机构+社区医院”相结合的综合一体化模式,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建议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旧城改造过程中,设置明确规划条件,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城市片区内,配建一定规模的“医康养综合体”,出台招标制度,设置合理地价,综合考评企业运营指标和服务口碑,支持优秀运营企业获取设施,开展养老、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满足本区域长者需求。

二是推进“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建议优化审批服务,加强备案管理。通过绿色通道,简化“养老机构运营许可证”“医疗机构运营许可证”和“医疗社保相关资质”手续,将三证快速提供给具备资质的养老服务企业,实现“医康养综合体”项目快速启动、稳定运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养老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医康养综合体”的运营权交由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企业负责,或通过养老运营企业和医疗运营企业合作经营,促使养老服务企业充分调动医疗、养老服务资源,以医疗收益反哺养老部分,为社会提供稳定的“医康养”综合服务。

三是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加强“医康养综合体”项目用地供应,并参照社会福利用地性质设定地价,如用地为公有产权,则可设定使用年限及使用权出让规则,吸引社会上优秀养老运营企业获取用地资源。推动税费减免、创业补贴、投融资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地,降低养老项目的电、水、取暖等费用标准,为养老机构减负,增强企业运营能力。

四是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提升行业社会地位。建议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企业内训”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健全养老服务培训机制。在养老护理类专业领域,试点实行“学历证书+护理、康复等多类岗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并给予学费和就业政策倾斜,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养老护理领域,良性引导社会对养老行业的认识。

张懿宸
全国政协委员


建议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支持力度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长期护理需求,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然而,仅靠公办养老机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如何鼓励民间资本、调动民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对于如何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呼吁,加大对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政策支持和落实力度。从融资、医保准入、连锁经营以及风险分担等领域,完善实施细则、加快相关政策落地。

他建议,整合利用现有的社会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有效资源,向包括民办在内的养老机构辐射和延伸。

针对养老领域前期投资大且整体回收周期长的行业投资特点,张懿宸表示,解决养老领域的资金难题,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专项金融贷款,未来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延伸到养老领域,增加源头活水。

由于养老服务行业投资高、周期性长且收益率低,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他还建议优化及健全养老领域的税收政策,比如对于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采取阶梯式税收或从一定程度上进行减免企业所得税等。

同时,他建议将养老机构纳入城市规划,鼓励新建城区把养老机构作为配套设施进行建设,老旧城区通过改建扩建、租赁、资源整合等举措重点发展养护型养老机构,并鼓励民间资本共建养老机构,支持和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及运营中。

欧宗荣
全国政协委员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五强化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正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欧宗荣表示,今年两会将会提交《关于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97%的老年人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体系,已成为最符合我国国情、最顺应老年人养老意愿的模式。因此,欧宗荣表示,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社区养老服务品质,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重大意义。而推动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做到强化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老有所“依”以及老有所“学”。

欧宗荣建议,要强化老有所“养”,即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以社区为单位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努力实现城市的每个社区都有养老服务中心,每个街道都有功能齐全的老年照料中心或老年服务综合体。其次,强化政策落地,保障新建居住小区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要求,实现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同时,要完善扶持政策,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等创新模式,推动各地既有居住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推动老年人居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以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

此外,他表示,要强化老有所“助,即持续加强社会各方力量整合,以助力完善社区养老体系。

一方面,要全面建立开放、公平的社区养老服务市场,放宽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广泛参与发展养老服务业。

另一方面,要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举措,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企业的优势,积极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切实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

同时,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充分借助科技力量、信息手段,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产品,不断提升老年人服务体验。

欧宗荣强调,“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是社区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强化老有所“医”,即持续深化“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既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实医护人才队伍,也要落实好分级诊疗,支持医疗机构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开通绿色通道,为社区养老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既要切实推动“康养结合”政策落地,不断完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也要大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着力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此外,还要全面总结已有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不过他也指出,目前我国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了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因此,还应强化老有所“依”,即持续推动社区养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大力推动养老服务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又要加大养老服务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职业院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学科建设,鼓励通过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方式扩大招生。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建立养老护理员入职补贴和岗位津贴等制度,实现养老护理员“进得来、留得住、稳得了、干得好”。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年人对于精神和文化生活的追求相较以往越发强烈,因此,欧宗荣还建议应强化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持续推动社区老年教育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把老年课堂办进社区,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紧贴老年人精神和文化需求,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进社区。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大力支持部门、企业、高校举办的老年大学开展社区服务,通过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文化活动,让老年人“学起来”“乐起来”。


丁佐宏
全国政协委员


扫码时代不该让老年人“码上迷失”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关注老年群体,特别针对老年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码上”迷失现象,提出了“加大产品适老化设计、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温度、成年子女主动关爱父母”等建议。

丁佐宏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说,当前中国有两亿多老年人,而且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剧。然而,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不少老年人因为手机安装APP、扫码等原因,无法进出菜市场、超市、公园等公共场所,出门办事都遇到困难,在“码上”迷失了。

他认为,这主要是由老年人所用的技术设备、互联网服务提供缺陷及认知结构等因素所导致。首先,许多地区的老年人使用的是“老人机”,缺乏手机扫码等智能功能。其次,一些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未能顾及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其结果是老年人被挡在了科技大门之外。最后,还有一些老年人担心上当受骗,对扫码特别是扫码支付存在戒备和排斥心理。

为此,丁佐宏委员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对产品要加大适老化设计。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尽快出台一批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是从国家层面,传递了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的信息。

对于功能复杂的智能手机,建议手机制造商和APP开发者,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阶段,能够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推出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老年模式,提供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定制化智能产品,让他们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是政府公共服务保留“老办法”,不应“一刀切”。他提出,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和部门,要研究老年群体的所需所求,特别是要留出足够的人员,以老年人喜欢的、习惯的“老办法”提供优质服务。比如像银行、铁路、公共交通等单位,最好能精准划分服务对象,给老年群体预留出一定的资源,特别是老年人越来越离不开的医院,不要预约、挂号等一切都在网上办理。

同时,他建议基层政府、街道加强对现有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及志愿者服务团队的管理,面向老年人积极开展智能手机操作的培训普及,别让新技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绊脚石”。

三是成年子女要主动关爱父母。年轻一代要少当“低头族”,多与父母交流。在陪伴老人的同时,付出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用技术反哺老人,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新设备、新技术,使老年人也能享受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成果。这也是孝敬老人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两代人沟通情感、增进亲情的好机会。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丁佐宏曾建议,在常态化防疫形势下,清理各种“散装码”,防止所存信息被滥用。一年以来,各地积极推行“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为疫情期间人民的出行带来切切实实的便利。

“去年我关注了‘散装码’问题,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出门办事都要安装各种各样的APP和扫各种各样二维码,这些日渐成为了老年人出行办事的拦路虎。每个家庭都有老人,不让他们与时代脱节,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丁佐宏委员在谈到今年建言初衷时表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便利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通知》明确指出,集中力量解决老年人在日常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时遇到的困难,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求的信息化社会建设,切实维护老年人在信息时代的合法权益。

“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相信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会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丁佐宏说。

周松勃
全国政协委员


建议加强养老护工人才队伍建设,应对老龄化问题

从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阳医院院长周松勃处获悉,今年两会,他将提出加强养老服务机构护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他表示,优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结构,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周松勃认为,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医养护相结合是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重要趋势。

他表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社会养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周松勃认为,优化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队伍结构,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对于推进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周松勃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多渠道培育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开展养老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实施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工程,通过集中培训、送教上门、轮岗轮训等方式,打造一支梯次均衡、结构合理、技能熟练的养老服务护理队伍。同时,支持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养老服务职教集团,面向养老护理员开展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在职进修养老服务专业课程,攻读相关专业学位。

二是加强养老护理专业学科建设。
根据养老服务业人才需求,支持高校和中职学校加强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将老年服务与管理、家政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护理等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列入鼓励增设高职专业目录和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目录。支持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以健康管理、社区康复等特色优势专业为核心,整合相关专业,打造省级养老服务特色专业群。构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年龄、学历、资历结构的合理搭配。建议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培育校企双向交流机制,鼓励养老机构优先录取各类院校养老专业毕业生,支持各类院校聘请养老服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优化养老服务人员工作环境。
其中包括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入职补贴政府支持制度,对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本科和大中专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由用人企业与地方政府按比例给予一次性补贴,增加养老服务业人才吸引力,保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四是健全养老服务队伍管理机制。
支持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人员等级制度,实行分级管理,并按一定比例配备各级养老服务人员,优化养老服务队伍结构。同时,明确养老服务人员晋级渠道和晋级激励,,建设养老服务人员信息库,建立养老服务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行为。

五是要营造孝老敬老良好社会氛围。
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社会氛围。

袁雯
全国政协委员


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让老年人通过“有为”实现“有价值的所养”

老龄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老有所为也显得尤为重要。2019年末,中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亿,占总人口的18%;其中60-65岁的低龄老年人数量约8300万。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袁雯带上了一则提案,她认为可以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融入各项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便利可及的渠道和机会,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老年生活受人尊敬,更有质量。

袁雯在调研中发现,上海实名注册的60岁以上志愿者达182.31万人,占到全市户籍老年人口的35%。2020年4月对23115名上海老年教育机构学员的学习需求调查显示,74%的老年学员表示愿意为同年龄的老年群体提供支持服务。老有所为已经开始成为长者风范,同时我国60岁以上网民1.1亿,占老年人总数的44%,半数老年人仍然活跃地生活在信息化时代。

“传统的养老观念仍然是老龄事业发展的关注重点,我们缺的是对老年友好型社会的重新思考和顶层设计。”实际上,现在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多,实际参与少;偶尔参与多,持续参与少;缺机会、缺认可,缺激励,使的老有所为尚处于自发状态。

对此袁雯建议,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融入各项社会和民生事业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倡导“在学习进步中养老”“在服务奉献中养老”“在经验传承中养老”“在价值创造中养老”等积极养老观,并充分体现在与社会和民生事业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和社会风尚导向上。同时,科学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制定适宜老年人的就业环境和岗位标准;以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机构和企业灵活聘用老年人,发挥他们的专长。还要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险体系,探索面向老年人再就业、志愿服务等情况的保险种类,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促进全社会提供老有所为的岗位和机会。

袁雯还建议,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她认为可以由民政、教育和人社部门牵头,从中央到地方,将“老有所为”纳入老龄事业规划,落实专项经费,制定专项计划。具体来说,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获资助方式,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聚焦后代照护、老年人互助、微环境维护、睦邻关系、社区事务等主题,设计活动和持续参与机制,拓宽老年人服务社区的参与渠道,传承关爱互助的精神;支持有专长的低龄老年人创业,设立“老有所为”创业扶持资金,优先支持低龄老年人创建志愿服务机构,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三点钟学校等等;支持学有所长的老年人开设工作室,传承文化与技能,让老年人通过“有为”实现“有价值的所养”。

而在顶层设计方面,袁雯还建议制定《“老有所为”实施意见》,全面保障和落实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权利。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提出的八项老年人可自愿和量力从事的社会活动,在操作层面制定实施意见。提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整体框架,设计“老有所为”促进计划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教育体系,保障老年人的继续教育权利,增强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她还认为,可以鼓励老年人退而不休,树立一批“五老”标杆,弘扬老年人的长者风范,同时设立“老有所为突出贡献奖”,对在服务社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进行表彰。
 
上一篇:习近平:要增强风险意识,研判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等发展趋势     下一篇:长寿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
 
 
 
版权所有:唯楷装饰养老项目策划运营中心
运营地址:中国.重庆.江北.珠江壹号21F
24小时服务热线:13883011181
备案号:渝ICP备14003937号-21